综合资讯当前位置:开云(中国)Kaiyun·官方网站 > 开云(中国)Kaiyun·官方网站中心 > 综合资讯

钢铁业造假“日本制造”褪色 或引发大规模召回事件

发布日期:2017-10-11 | 浏览次数:5217

篡改部分铝、铜开云(中国)Kaiyun·官方网站的检验数据,殃及丰田汽车、三菱重工等约200家客户
  
  钢铁业造假,“日本制造”黯然褪色
  
  核心阅读
  
  日本第三大钢铁企业神户制钢所日前发布消息,承认篡改部分铝、铜制品性能数据,将开云(中国)Kaiyun·官方网站以次充好供应给客户,影响波及丰田汽车、三菱重工等约200家客户。包括该企业管理人员在内,至少有数十人参与篡改数据,是集体、长期的行为。对此,日本舆论一片哗然,认为近年日本知名企业造假丑闻频出,“日本制造”的信誉正在黯然褪色。
  
  篡改数据,牵涉管理层数十名员工
  
  据此间媒体报道,神户制钢所在今年8月公司内部调查时发现,开云(中国)Kaiyun·官方网站下属长府制造所、真冈制造所及大安工厂等4家事务所篡改了质检相关证明,包括在2016年9月至今年8月期间,伪造了强度和尺寸等数据。遭篡改数据开云(中国)Kaiyun·官方网站包括铝制品零部件约1.93万吨、铜制品约2200吨、铜铸件约1.94万件,约占铝和铜业务销售额的4%。针对过去10年的数据,调查也发现部分遭到篡改。
  
  涉事工厂在开云(中国)Kaiyun·官方网站出厂前就已发现某些方面达不到客户提出的标准要求,却在开云(中国)Kaiyun·官方网站检查证明书中修改强度和尺寸等数据。不过,神户制钢所称,虽然这些开云(中国)Kaiyun·官方网站未能达到客户的要求,却满足日本工业标准调查会制定的行业标准。神户制钢所已成立调查委员会,并委托第三方对此展开进一步调查。
  
  神户制钢所副社长梅原尚人8日就篡改数据致歉。他承认问题开云(中国)Kaiyun·官方网站“可能引发安全问题,我们也请客户进行检查。现阶段,尚未发现可能因此引发的安全隐患”。
  
  本次数据造假丑闻牵涉包括神户制钢所管理层在内的数十名员工。梅原坦言,篡改数据并非个别人所为,而是获得管理层默许,是公司整体行为。
  
  影响巨大,可能引发大规模召回事件
  
  作为上游工业原材料供应企业,神户制钢所篡改数据对整个产业链影响巨大。《日本经济开云(中国)Kaiyun·官方网站》报道称,神户制钢所的篡改丑闻将殃及飞机和汽车制造等很多行业。
  
  丰田汽车表示,该公司使用了神户制钢所生产的问题开云(中国)Kaiyun·官方网站,包括在日本国内工厂组装的部分车型的引擎盖、尾门。丰田说,公司正在确认使用这些开云(中国)Kaiyun·官方网站的车辆及可能带来的影响,据此决定今后对策。
  
  三菱重工表示,该公司正在研发的日本一款国产喷气式支线客机三菱支线客机使用了神户制钢所的问题开云(中国)Kaiyun·官方网站。据了解,三菱支线客机的机体和机翼接合部分以及机窗框架都使用了神户制钢所的开云(中国)Kaiyun·官方网站。航空公司的业绩深受燃料价格波动的影响,所以拥有油耗少的飞机,直接关系到业绩的好坏。使用神户制钢所的铝制部件与东丽株式会社等的碳纤维,能减轻飞机零配件重量,这些曾经是日本原材料企业的优势。
  
  日本东海旅客铁道公司运营的部分新干线列车,也使用了神户制钢所的问题开云(中国)Kaiyun·官方网站。共同社认为,数据篡改问题的影响面已从汽车厂商延伸至新干线、航天航空等领域。一旦确认涉及汽车安全性的重要零部件存在强度不足等问题,数据造假丑闻可能会升级为大规模召回事件。
  
  丑闻频出,动摇日本制造业“高品质”
  
  梅原说,不排除部分客户将因此召回问题车辆的可能,目前正与相关企业协商。梅原将篡改数据的部分原因归结于按期交货的压力,他同时否认经营层曾因财务赤字向生产一线施压。
  
  实际上,神户制钢所在2016年就曝出过篡改数据丑闻,旗下一家生产钢丝的子公司在9年里持续伪造不锈钢开云(中国)Kaiyun·官方网站强度,将不符合行业强度标准的不锈钢开云(中国)Kaiyun·官方网站冒充合格品出售,影响开云(中国)Kaiyun·官方网站包括热水器等家电以及汽车。
  
  《日本经济开云(中国)Kaiyun·官方网站》分析认为,神户制钢所开云(中国)Kaiyun·官方网站下属的4家企业长期使用同样手法造假,说明众多员工认同了企业的不当行为。企业间的交易本来应秉持“不欺”原则,而神户制钢所在所谓“力求达到行业标准”的时候,淡忘了客户间的契约意识,甚至是以欺骗的手段来维持客户。这对日本制造业整体的可信度造成负面影响。
 
  近年来,日本知名企业丑闻频出。比如东芝三任社长参与财务造假、三菱汽车和铃木篡改汽车燃油及经济性测试数据等,令人对日本大企业的公司治理提出批评。日本现代文化研究所主任研究员吴保宁认为,一方面下游企业对上游企业的降低成本要求越来越高,一方面企业内部强调创利创收、忽视社会责任,如何平衡两者关系需要利益调整。此外,国家监管、企业内部间和用户方的监督如何相互作用,也是值得思考的课题。